5月15日至16日,首届全疆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在乌鲁木齐市举办。这是教练员正在为参赛队员讲解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全媒体记者梁乐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梁乐)每年春夏,南北疆部分区域冰雹灾害频发,为最大化减轻其对农业带来的影响,新疆人影部门在冰雹多发区域开展人工防雹作业,通过高炮、火箭炮等装备消减冰雹,目前作业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每年减少经济损失4亿元左右。
(资料图)
作为人工防雹的主要作业方式,高炮已经普遍在新疆得到应用。5月15日至16日,首届全疆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在乌鲁木齐市举办,通过理论加实操的比赛模式,重点考察各支队伍在防雹过程中使用37mm高炮的各项技术规范,尤其是安全操作。
“以前我们都是县里的作业点上操作,这次全疆有十四支队伍同台竞赛,大家相互交流经验,还有教练员指导复盘,我感到收获很大。”博州代表队队员但路军说。
新疆人影办副主任谢海涛介绍,此次参赛的十四支队伍来自冰雹灾害多发的四个地州,分别为博州、伊犁州、昌吉州和阿克苏地区。按照高炮操作规范,每个队伍由4名队员组成,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防雹作业。
冰雹灾害来势汹汹,个头小如绿豆,大如乒乓球。那么,高炮又是如何消减冰雹的呢?
谢海涛介绍,利用37mm高炮将装有催化剂(碘化银)的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层中。进入云层后,炮弹喷洒出的催化剂会形成数量较多的小冰晶,吸收云层中的水分,从而减少冰雹的数量和重量,随着高度的降低,体积较小的冰雹会化为雨水,最终达到减少和消除冰雹,简而言之,就是在冰雹下来之前把它们“打碎”。
此外,高炮发射的炮弹在云层爆炸后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会扰动云层中的水汽,进一步削弱形成冰雹的条件。
据统计,目前全疆已配备165门高炮,从业人员近600名,防雹面积达到5万平方公里,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4亿左右。同时,人影部门还通过高炮+火箭炮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防雹效果。
在比赛间隙,不少参赛队员通过电话指导当地的防雹作业。“目前全疆已进入防雹关键阶段,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将迅速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将这次比赛的成果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谢海涛介绍,每年3月至10月是人工防雹的集中作业阶段,防雹队员都是24小时待命,不少作业点都在远离城区的偏远地带。
首届全疆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后,接下来还将定期举办这项赛事,并逐渐增加火箭弹、烟炉、雷达等人影装备的比赛项目。通过比赛,进一步提升和锻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安全作业意识,建设和培育壮大人工影响天气服务队伍力量,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质量,为促进全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延伸阅读
追云打雹,个人全能一等奖是这样“炼成”的
个头不高,身材敦实,面庞黝黑,见到但路军的第一眼,就能想象出他一定是长期在野外工作。
“我从事人影工作已经30多年了,从毛头小伙干到现在54岁,这项事业很有意义,我要一直干到退休呢。”经过两天的比赛,代表博州参加首届全疆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的但路军获得个人全能一等奖,这是对他30多年来人影工作的褒奖。
1989年,但路军进入温泉县人影办工作,第一个岗位就是高炮炮手。由于炮弹发射对时间要求很高,往往十多分钟就要发射一二百发炮弹,因此要求炮手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并能熟练操作器械。但路军一有空就围着高炮熟练各项技术环节,并自学理论知识,很快就从一名炮手成长为炮长,负责整个作业点的指挥调度工作。
温泉县地处环山的盆地,刚参加工作不久,但路军就被分配至距离县城70余公里的山区进行人工增水作业,几乎全年都在人迹罕至的山里,只有一部电话和外界沟通。有一年大雪封山,交通被切断,作业点面临“断粮”险境。但路军和另一名同事步行15个小时,最终达到县城。拿到补给后他们没有多做停留,又重新返回作业点待命。
“那些年我们拉着高炮选择作业点,住过牧民的羊圈牛圈,也住过废弃的石头房子,孤独那是肯定的。但想到一发发炮弹能驱散冰雹,降下甘霖,觉得也很有意义。”但路军说,“很多农户说,听到我们的炮声就吃下了‘定心丸’。”但路军说,目前温泉县共有50余万亩农田,人工防雹几乎实现了全覆盖,有效减轻了冰雹带来的损失。(全媒体记者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