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资讯:【原】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个人图书馆-遇见独舞   2023-06-05 18:13:19

一个温柔又理性的公举号


(资料图)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文/独舞 图/网络

-1-

记得高二以前的寒假,我一直都是“拖沓天王”,不到开学前几天,我一定不会把寒假作业乖乖地写完。

等只剩下几天了,才发现,原来我还有七本寒假作业没写。后来,就没日没夜地赶作业,写到开学前天晚上,就一边写一边哭,开始抱怨:我为什么要上学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作业?可是,抱怨终究是没有用的,作业还是得自己做完,哪怕是抄完,也得把七本寒假作业上写满字。

从小学到大学,贯穿我们整个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都曾问过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我问过我的父母,我爸妈给我答案是一句我信奉了十几年的话: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后来,家里不穷了,我还是会有这样的困惑,尤其是当我遭遇了学业上的重压时。可是,我却再也不会问我爸妈了,因为我知道,上学,对他们这一辈而言,就是意味着出人头地、意味着一份“体面”的工作。

我也曾问过我的老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老师说: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更为了追求更高的自我发展,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

诚然,我们大多人,对于上学这件事,还是抱着极强的功利性。学生年代的认知,对于这一问题的诠释大多是受父辈的影响,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众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就业难度的逐年攀升,大多人发现上学不再意味着铁饭碗、也不再意味着更好的物质获得。于是,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再次泛滥。

抱着功利主义的心态去对待上学,一旦未能达到预期的回馈,便会产生一种虚无与迷茫。

-2-

漫漫十几载的求学之路,虽一直在质问自己读书的意义,但每当看见那些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而实现人生的逆转后,我便更加肯定了读书的用处。想来,在我们“学而优则仕”的功利主义文化上,我还是深受影响。

今天,在搜索资源时,看到了一个视频,是奥巴马在美国开学第一课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演讲有16分钟长,奥巴马从自己上学的经历说起,引出了演讲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教育与责任这一论题下,奥巴马给出了两条我们要去上学的理由。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但每个人擅长的东西并不一样。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而教育,便给了我们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没有人为我们编排好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命运由自己抒写、自己掌握。教育,给了我们改写命运的可能。

最后,奥巴马提出了“永远不要自我放弃”的号召,我们不可能对要读的每门课程都兴趣盎然,也不可能和每名带课教师都相处顺利,也不可能每次都会遇上看起来和现实生活有关的作业。但那没有关系,因为成功从来就是件难事,并不是每件事,我们都能在头一次的尝试时获得成功。

虽然,美国的教育制度也不尽完善,但从奥巴马的这段演讲中,我们却能看见渗透其中的美国对于人才的衡量标准。对于上学这件事,并没有和丰厚的物质回报挂上等号。

-3-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认知也不同。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莫衷一是。

当我还处在学生年代时,可能我的认知与回答也极富功利主义的色彩: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走过了十几年的求学历程后,如今,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却发现,这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赋予我的,远远不止是满足物质层次的需求。

通过上学,使自己活得更加通透。

教育的本质在于给人以认识自己的知识,给人以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给人以原发性哲学的启示和创造精神,给人以坚定的善良的信仰。

虽然,我们并未能通过中国的教育获得以上完整的个人发展,但通过上学,我们的知识、认知和思维却在逐渐成熟。在面对未知时,上学,赋予了我们探索的可能性。在无数的未知变成生命的已知后,我们的生命也活得更加通透。

通过上学,认识到了生命的无限种可能。

小时候,我觉得如果自己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是一件很难很难实现的事情,可当我混迹在大学时,我才发现,生命远比我想象得要更有任性。大学时,觉得出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可当我拿到澳洲的签证时,我愈加发现,从中国的农村到澳洲的农场,也并不是不可能。

或许,上学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激发了我们想去探索世界的欲望,但也因此让我们认识到了生命的无限种可能,只要,我们敢于努力、敢于去尝试。

通过上学,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教育在于发现每一个生命的差异性,并赋予其独特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高中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选择文理科;大学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专业;考研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去选择一个方向。

因生命个体的差异性,上学,让我们拥有了更多发现自己的机会,也赋予了我们更多选择的权利。

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上学,最终还是对自我生命的负责,为了不辜负活着的每一种可能性。